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百科全書/颱風

每年的夏、秋兩季,總有好幾個颱風帶來狂風暴雨,威脅我們的生命與財產的安全。對這個可怕的大風暴,我們實在不可不多加了解。

颱風的形成─

   在熱帶海洋的海面上,當海水受太陽照射,氣溫逐漸升高,而容易蒸發為溫度高、溼度高的水氣,散布到空氣中。熱空氣上升以後,四周的冷空氣便向這個空間填 補,然後,冷空氣又因太陽照射變成熱空氣,再度向上升高。如此循環不已的結果,就形成了一個「熱帶低氣壓」。低氣壓形成後,四周的高氣壓網低氣壓流動,便 如此形成了風,接著再與季風、信風相遇,產生一個猛烈的的旋渦,再加上地球的自轉,低氣壓就形成一個熱帶風暴。於是,旋渦越來越深,風越來越大,而達到每 秒17.2公尺的風速(相當於8級風)時,終於達到了颱風的標準(輕度颱風)。這時,廣大的洋面繼續供給充分的水氣,形成組織的螺旋雲帶,颱風的威力不斷增強,開始對地球上的動、植物構成威脅。所以,颱風除了各地的俗稱以外,還有個正式的學名──「熱帶氣旋」,因為它通常發生在夏天的赤道附近。

颱風的結構─

  從高空俯瞰颱風,可以看出它是一個大規模的空氣旋渦,直徑大約數百公里,有的可達一千公里以上,雲層成螺旋狀,以逆時鐘方向往中心匯合,而沒有雲層的中心成圓形或橢圓形,這就是「颱風眼」;颱風強度越強,颱風眼越清楚。

  颱風眼氣壓比周圍低很多,而且氣壓越低,颱風強度越強。因為氣流快速旋轉產生強大離心力,所以颱風眼內一片寧靜,沒有暴風雨,夜晚甚至能見到天上的星星。颱風強度減弱時,颱風眼就逐漸模糊,因此,從颱風眼的變化可以察覺颱風強度的改變。

  觀測氣象衛星雲圖或雷達觀測的降雨回波圖, 會發現颱風中的與雲呈螺旋狀從中心向外擴展。當颱風接近某地時,該地會下很大的陣雨,那是因為該地正好位於螺旋雲代的雲層下。

  颱風尚在遠方時,陣雨與陣風的發生間隔較長,下雨的時間也較短。等到颱風逐漸接近後,陣雨的發生間隔會慢慢縮短,強度也逐漸增強,不久即成為暴風雨。颱風中心附近是風雨最強的地方,了解了這種情形,便能分辯颱風的動態。

颱風行走的路徑

  根據多年的觀察,氣氛學家將太平洋赤道以北的颱風納成三條主要道路:

  第一條: 颱風在太平洋出現後,先向西行,最後掠過臺灣附近海面,向日本侵襲。

  第二條: 颱風由菲律賓的東方海面向西北進行,經巴士海峽到臺灣附近,然後轉入南海,侵入我國沿海地區。

  第三條: 颱風從加羅林群島及馬利安納群島一帶向西北西進行,約到達北 緯20-25度後,先轉向北再轉向東北,形成一拋物線的路徑,至高緯度處即轉變為溫帶氣旋而消滅。

  臺灣正好處於第一和第二條路徑上,因此,我們不幸有了一個多颱風的氣候。

颱風的分級

  介紹颱風的 分級以前,我們必須先認識風的級數。西元1805年,英國海軍上將蒲福,根據地面塵土飛揚和樹枝擺動的情形,把風速分為十三級,稱為「蒲福風級」。到了 1940年,美國氣象機構以蒲福風級為基礎,利用現代測風儀把風速分為十七級。因為十七級分級法是根據蒲福風級修正而來的,所以仍保存它的名字。下面,就 是「蒲福風級表」:

級數 風的名稱 風  的  說  明  速 度
無 風  毫無風的感覺,炊煙筆直向上。 0~0.2
軟 風 炊煙斜升,可看出風向。  0.3~1.5
輕 風 有風吹在臉上的感覺,樹葉搖動。 1.6~3.3
微 風  樹葉與小樹枝被吹動。 3.4~5.4
和 風 旗幟飄動不止,紙張飛揚,且有風沙。 5.5~7.9
清 風  池塘的水面波浪起伏。 8.0~10.7
強 風 張傘困難,大樹枝搖動,電線被吹的呼呼作響。  10.8~13.8
疾 風 樹全身搖動,逆風行走困難。 13.9~17.1
大 風 寸步難行,樹枝被折斷。 17.2~20.7
烈 風 煙囪被吹倒,屋頂瓦片被吹翻。 20.8~24.4
10 狂 風 樹木被連根拔起,房屋會遭受嚴重災害。  24.5~28.4
11 暴 風 風力更強,許多建築物被吹壞。 28.5~32.6
12 颶 風 災害更大 32.7~36.9
13 颶 風   37.0~41.4
14 颶 風   41.5~46.1
15 颶 風   46.2~50.9
16 颶 風   51.0~56.0
17 颶 風   56.1~61.2

  在氣候學上,按照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我國氣象臺把颱風分成三級:

  一、輕度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再每秒17.2到32.6公尺之間,相當於八到十一級風。

  二、中度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在每秒32.7到50.9公尺之間,相當於十二到十五級風。

  三、強烈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在每秒51公尺以上,相當於十六級以上的風。

  最近幾年來,出現了好幾個中心附近最大風速超過每秒65公尺的颱風,因為威力實在太驚人,因此有人發明了一個新名字,把它們稱為「超級強烈颱風」。

颱風的命名─

  有時候,海洋上會同時形成好幾個颱風。為了方便辨別,原先氣象學家將颱風編上號碼,如「第3609號」,表示這個颱風是再西元1936的第九個颱風。但因這種代號不易記憶,所以,民國三十六年,美國駐關島的氣象隊,便為颱風取了一些名字。他們將發生在南半球的颱風以男性的名字命名,發生在北半球的則用女性的名字稱呼。

  在北半球又以經度180度為界限,劃分成兩個部分,東西兩半球各訂出四組用英文命名的女性名字,如南施、賽洛瑪,依颱風發生的順序,依次週而復始輪流使用。從1979年起,北半球的颱風名字改以男性名字,如偉恩、戈登,和女性名字混合使用,西南半球盟以男性名字為主。

颱風警報─

  我國中央氣象局發布颱風警報,分成兩個階段:

  一、海上颱風警報:凡是預測颱風在未來二十四小時內,可能會來到臺灣海岸線外一百公里以內的時候,就發布海上颱風警報。

  二、海上級陸上颱風警報:凡預測颱風的暴風圈再未來的十八小時內,可能侵襲臺灣陸地時,就發布海上及陸上颱風警報。

  中央氣象局發布颱風警報時,白天用黃色長方形旗幟來表示,一面旗表示強風特報,兩面旗表示海上颱風警報,三面旗表示海上及陸上颱風警報。晚上則用綠色燈號表示,燈數與旗數代表之意義相同。

颱風的災害─

  颱風引起的主要災害可分為報朝、豪雨、暴風:

  一、暴潮:颱風是個超乎尋常的低氣壓中心,他所產生得吮吸作用會使海面上升高,再加上暴雨的推波助瀾,便可能造成暴潮現象,帶來嚴重災害。歷史上最慘重的颱風災害,發生於一九七零年的東巴基斯坦,有三十萬人慘遭溺斃,罪魁禍首就是六到九公尺的暴潮。

  二、豪雨:颱風從海面上帶來大量溫暖而濕潤的空氣,所經之處都會引起豪雨。如果颱風到達時,正巧碰到梅雨或東北季風時期,在他們的影響下,即使颱風為直接侵襲,也很容易造成嚴重水災;如八七水災就是這樣造成的。另外,民國五十二年,葛樂禮颱風掠過臺灣附近海面,大旱溪上游創下二十四小時內降水量達一千二百四十八公厘的世界紀錄,使下游的台北盆地災情慘重,這是颱風巧遇東北季風所造成的結果。

  三、暴風:颱風登陸後,風速往往都會減慢,但特殊地形卻可使風速不減反增。例如峽谷地形,一但遇到西北風吹入,就會使風速增強。民國五十一年,艾米颱風在淡水河谷助威下,曾創下台北市的最大風速紀錄每小時一百八十八公里,使市區滿目瘡痍。

沒有留言: